
10月25日,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的《岭南大讲堂》第八期讲座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。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以“张大千与古代书画”为主题,带领观众走进画坛巨匠张大千的艺术世界。
讲座现场气氛热烈,座无虚席,观众热情高涨。在现场,朱万章向观众分享了张大千的艺术人生。
张大千是20世纪著名书画家,与黄君璧、溥儒并称“渡海三家”,山水、花鸟、人物和书法、诗词,无所不工,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杰出画家。他与中国古代书画的关系,既表现在对古代书画的鉴藏、传移模写,也表现在对敦煌壁画的摹写与借鉴。在其绘画创作中,古代书画与其如影随形,是其艺术生成与发展的源头活水。
朱万章表示,张大千与古代书画最为典型的关系,莫过于对古书画的鉴藏。许多中国古代名画背后,都印有张大千的书画鉴藏印,例如顾闳中的《韩熙载夜宴图》、董源的《潇湘图卷》、黄公望的《天池石壁图》等,这些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。可以说,张大千一人的收藏,就可以顶得上一座博物馆。
张大千不仅是鉴藏大师,更是绘画巨匠。他偏爱临摹古画,模仿水平可以假乱真。书画鉴定家苏庚春回忆说,当年张大千曾专门派人收购绢本的古画和旧裱装的“废料”,为他仿作古画提供“原料”。他临摹最多的是清代画家石溪的作品,如《仿石溪山水山路延溪行》《仿石溪山水莫干新夏》等。谈到张大千,敦煌是一个绕不开的元素。朱万章认为,敦煌与张大千是相互成就的存在,敦煌之中有张大千,张大千之中有敦煌,对二者的理解互为前提、密不可分。张大千在敦煌的临摹并非照搬,而是“摹古不泥古”,兼具神韵与创造。在临摹中,他主要沿袭红色、黄色、绿色,并衍生出咖啡色、深褐色,通过色彩变化形成强烈视觉反差。张大千不仅临摹佛像、观音等主角,还关注供养人、小沙弥等配角。其临摹作品线条流畅,如飞天的飘带、观音的姿态,均能精准捕捉敦煌艺术的精髓。
1949年后,张大千游历多国,晚年定居中国台湾,开始探索“中西融合”的艺术道路,他将中国传统文人画与西方水彩、水粉技法结合,开创出“泼彩山水”技法——在传统山水的房舍、楼阁中,融入西方绘画的色彩晕染,实现“以西润中”“洋为中用”,既保留中国传统意境,又具备现代艺术的张力。提问环节中,有观众问为什么张大千对罗浮山情有独钟,朱万章表示:“广东罗浮山作为中国名山之一,常出现在张大千的画作中,这源于张大千的现实生活与对祖国山川的关注。”在广东生活期间,张大千与当地文人交流,研究画技,对广东山水产生了深刻的感情。其描绘的罗浮山主要分为两种:一是现实的景色写实;二是胸中所思与眼中山水的结合,代表作有《罗浮白鹤观》《罗浮宝积寺》等。
讲座结束时,众多观众围住朱万章提问,久久不愿离去。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当天有上百位观众到场,有学生表示:“虽然我在书画艺术方面只是一个‘小白’,但是朱万章老师介绍张大千临摹画作的片段特别有趣,让我领略到了艺术的魅力。”记者了解到,2025《岭南大讲堂》还将继续邀请广东省内外文、史、哲领域的知名专家莅临举办讲座,聚焦社会文化热点话题,以博古通今的开阔视野、跨界融合的专业积淀和切近深挚的岭南情思,唤起市民对于传统与当下的关注与思考,展现新时代传承之责、岭南之美、文明之光。敬请继续关注。
南方+记者 黄堃媛 实习生 王雅轩
在线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